当前位置:首页 > 运营模型 > 教你4步打造出完美的社群运营

教你4步打造出完美的社群运营4713次阅读

社群,是一种营销方式

现在讲到私域流量,必然要讲社群。因为单纯私域流量的价值有限,如何高效管理私域才叫效率转化。在这一点上,直播电商同理。

社群之前的营销方式往往是电销。外包给客服公司,话务员按照标准的话术和节点判断用户意向,再进行一级一级的客户传递,信息失真、效率低、不可控因素多。

相比于电销,社群有其统一性、长周期、效率高、可视化的优点,比打电话的尬聊进步很大。可以说,社群的流行是营销发展趋势的必然。

那么,我们该如何高效运营一个社群呢?只需4步:

教你4步打造出完美的社群运营

一、放大入群诱饵,差别对待用户

加好友入群,是社群运营的第一步。而第一步的关键就是找到用户的入群动机。

这个动机需要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两个问题:我为什么要入群?我为什么要现在入群?这两个问题回答的好,后面的动作事半功倍。

用户为什么入群?唯有福利。真正的福利,真实无套路的利益赋予,切身有用的价值驱动。

用户入群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,这是用户入群动机的第一要点,我们必须要找到或者测试。比如卖课的学习资料,产品培训的模板文档,读书社群的电子书等等。

但仅提供上述还不够,以上仅仅是诱饵。现在的用户已经被各种做法套路,简单的诱饵已经无法打动人心。所以,诱饵再次放大是关键。

解决放大问题的途径是差别对待,让用户明确感知到入群后的变化,入群后才能享受到的福利变动、待遇差别,如限量优惠券的发放、抽奖活动的参与资格等等。

差别对待用户营造稀缺感,用户才会为了稀缺去争取,而入群就是争取的途径,也是用户当下就要入群的理由。

做到这一步,才算是把握了吸引用户加好友到入群的方法,一个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方法。

二、持续价值输出,用心打造人设

用户入群之后的承接流程,是社群运营的第二步。

社群根据付费时间的先后有转化社群和价值社群的区别。付费前的转化社群需要持续输出价值,不断强化用户的付费意愿,比如互联网卖课。付费后的价值社群也需要持续输出价值,保证用户的购买预期,比如知识星球。

社群的价值输出有两个重要节点,首次的第一印象和后续的持续输出。

首次输出,对社群运营是提纲挈领的存在,决定了用户对社群的第一印象。社群第一次的文案表达和价值触感,做的再隆重都不为过,包含不限于结合用户的入群动机、结合自身业务的价值包装、对后续社群的价值规划。

后续的价值输出,都是在维护首次的宣传口径,核心是输出价值的稳定性。在稳定的同时不断提高用户预期,包含用户对产品的预期和对自己的预期,也就是人设。

社群其实都是人设包装,要么是产品的包装,要么是效果的包装。前者是转化的外在驱动力,后者是转化的内在驱动力,两者相辅相成。

存量市场的当下,用户愿意付费的都是产品效果,而非产品本身。所以产品经理培训都在强调包就业,医美在强调青春靓丽。

因此,价值稳定的人设包装,是社群成败的关键。

三、引导UGC产生,调动群内兴趣

第三个阶段,是引导用户在群内的主动行为。

社群不能是运营者的自嗨,不能变成运营人的通知群,需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。

用户UGC的繁荣程度一定比例上代表了用户的兴趣,真实的交互能给群内的沉默成员带来不一样的感受。

我们在运营的时候,需要预留一定的话题引导。所以叮咚买菜在群里玩起了成语接龙,产品运营群加上了新闻简报等等。

站在用户的角度,UGC都是在表达自身,是用户自身对社群、对活动、对产品、对效果的顾虑和兴趣。用户不会简单的附和赞同,他们只表达自己。

用户只是关注产品与自己的契合度,产品效果的呈现与自身期望的匹配度。这是用户真实的兴趣,好比瑞幸咖啡的社群都是在发券一样,用户获得优惠,平台获取单量。通过社群,把券发到有需要的人群手中。

原则上我们自己做社群严禁「群托」。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问题,不断改善话术和触达方式,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。不取巧、不误导,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。

毕竟,兴趣才决定了购买。

四、闭环服务流程,做到口碑转化

社群做的是一锤子收割买卖还是用户的成长伙伴呢?最好是伙伴。

流媒体短视频时代,市场的传播门槛很低,口碑起的慢但坍塌的快。社群最好还是做价值。有口碑,企业做事才能长久。

服务于源头的付费转化社群重要,服务于后续的交付流程也很重要,即闭环服务流程。有闭环,才有口碑。

口碑转化是越来越重要的转化方式,站在当下流量越来越贵的节点上,口碑传播才是一个品牌获客的永久护城河。

流量无非是一个关于转化率的财务模型,口碑才是这个模型中的附加变量。在前期追求流量的转化无可厚非,但后期必须切换到口碑。

口碑哪里来?从解决用户的问题中来。用户学习是为了转行的最终的转行效果如何?用户入群是为了对接资源的最终业务成交如何?这个数据是衡量口碑的重要指标。

站在社群为用户负责任的角度说,入群转化是服务的第一步,闭环交付才算服务结束。虽然周期长,但唯有闭环才有口碑,才能长久。

如此四步,界定好每一步的SOP,才算是做完了社群运营完整流程。剩下的就要看社群质量和产品属性了,很有挑战。但做产品和运营,有挑战才有乐趣。

五、适合社群的产品

那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做社群呢?符合以下4个条件的适合做社群。

教你4步打造出完美的社群运营

1、肯定是需要销售的产品

社群的核心是创造价值,要么是同步干货的信息价值,要么是客户群之间的资源价值,要么是满足需求的产品价值。

前两者的重点是入群的后续维护,属于售后阶段。市面上的社群普遍讨论的是属于售前阶段的产品购买转化。

因此,产品需要介绍给同批次的客户,期望更近距离的转化客户,才是社群销售的本质。

有需要销售的产品,才需要社群。但也不仅仅是社群,直播电商、视频宣介、KOL种草等,各得其所,要合理利用多种方式。

2、肯定具有普适性的产品

产品要普适,或具有典型的用户分层。

产品要做到用户归类,用社群解决统一性的问题,解决销售重复性的问题。若每个客户都很独特,就无法形成运营的SOP,

普适性不解决,就无法聚焦到一类客户,也就代表了转化的效率低,群内也不活跃。

普适性才能聚合,聚合就是效率。

3、肯定有购买冲动的产品

社群转化的目的是用户购买。

社群运营一方面要围绕着介绍、对比、价值的增删改查来进行,一方面要打消转化过程中的疑虑。转化的结果是用户支付,本来一个意向不强的用户,经过社群转化之后付费,那这中间的转变是什么?就是购买冲动。

如何打造购买冲动?一是需求放大,二是利益诱导。我们买车买房都会遇到店家今天刚好做活动的情况。

没有稀缺营造稀缺,没有价值创造价值,才是销售的本质,尤其是当下存量竞争的本质。

4、肯定是高客单价的产品

社群中的产品一般客单价都比较高,没听说拼多多5毛一包的纸巾还要做社群营销。

社群适合中决策中周期的产品类型,这决定了社群需要一个小团队协作,从引流到转化到成交,每一步都需要紧密配合。

社群的成员数量有上限,转化率长期偏于稳定。因此高客单价的产品才能保证毛利和现金流,才能cover团队的运营需求。

但社群不适合高决策长周期的产品类型,比如买房买车,他们更适合私域的1V1服务。长周期等于非标,非标就需要尽善尽美的服务。

所以,当我们决定要做社群时,先看看自己的产品形态是否符合这4个特点。不折腾,就是对团队成员最大的善意。

结语

社群很火热,我们要冷静。

火热是互联网的表象。人来人往,资本汹涌,这是浮于表面的火热。

冷静是产品运营人的冷静。深思熟虑,总结成长,这是安身立命的冷静。

就像4步打造出完美的社群运营一样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汇运营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uiyunying.com/course/514.html

与本文相关的内容

书籍推荐:运营人必读的十本书籍

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此话放到如今依然不过时,而知识改变命运也是铁板钉钉一样的真理,那么适合运营人读的书籍有哪些呢?这里为大家推荐十本不错的书籍。一、《从零开始做运营》作者:张亮var jd_union_pid="3002833661";var jd_union_euid="";这本书很适合没有运营...

三只松鼠从1到N:创新驱动新增长曲线

四月份的时候,三只松鼠开启了第二届休闲食品大赛,鼓励大学生以创新发现中国新口味,历时半年,大赛进入收尾阶段,奇思妙想层出不穷。紧接着,又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坚果零食产业创新高峰论坛。两个活动有共同关键词,创新。距离三只松鼠创办八年多,创新一直是这家企业最重要的标签。而到了此时此刻,创新显得尤其重要。章燎...

盘点教育行业的10个社群拉新方式

不知从何时起,教育行业兴起一股社群风,大家都在比谁家的社群人数多,仿佛社群人数的量变成了企业业务量的一个很重要考核风向标。那确实也的确如此,社群的兴起影响了众多企业的前端入口拉新方式,尤其对于教育行业来说,加上今年大方向的“不可抗力因素”,让许多本来只做线下招生的机构不得不转型为线上。而进行线上招生...

如何从知乎引流,1个月涨1万粉?

知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知识问答平台,平台内既有专业人士,也有业余爱好者,知乎为知识的传播者和获取者搭建了平台,也为公众号的运营者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商机。我觉得运营知乎比起公众号来说还是要方便很多,因为它的提问和回答根本不需要过多的修饰:你提出你的问题,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我认为这样的氛围就很不错,而...

拼多多快手为什么极受欢迎?来看看下沉设计4大要点!

小贴士:下沉市场:三线以下城市、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先来了解一个背景:为啥近几年下沉市场这么火,家家户户都在努力争夺下沉用户,做他们喜欢的土味产品,前有快手,后有拼多多/糖豆/趣头条。主要2大点原因:超大蓝海市场: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实在太多了(超10亿),远大于一二线。信息时差:三四五线城市用户接触互...

大数据互动营销,“造”出品牌创新活力

中国Z世代,一群拥有强文化自信、热衷科技体验,同时也将成为第一批拥抱人工智能的群体。2019年,兰蔻明星产品—微生态科技革新的第二代小黑瓶产品上新之际,为了与这群年轻人进行营销对话. 兰蔻携手阿里巴巴,借力中国最具创造力与年轻态度的超级IP—造物节,提出“生而不同,年轻由我造”的理念。透过互动化、个...